土壤墒情测定仪|土壤墒情速测仪|土壤墒情测量仪|土壤墒情监测仪|土壤墒情记录仪

公司主营产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技术文章>>吉林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吉林土壤墒情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http://www.cnny17.com.cn/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13-06-28  阅读

  1 吉林省自然地理条件

  吉林省中西部属于松辽平原,区域内有部分的沙丘和陇岗。由于区域季风与干旱内陆的过渡带,生态系统亦呈由半湿润森林草原向半干旱草原和沙漠过渡的部分状态,对气候异常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反应是异常敏感。

  1.1 气候特点该区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酷热,春秋两季多风少雨。年降雨量在200)600mm之间,主要集中于6)9月。年平均气温5e)6e,年日照2 915h,高于省内其它地区。最大年蒸发量1 846mm,由西向东递减,最大月蒸发量为360mm,多发生在每年5月份。气候特点造成该地区春季干旱、夏季降雨集中,形成春旱夏涝区域特性。

  1.2 水文地质状况该区域属小兴安岭余脉,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含水层岩性多为砂砾石及细沙,表层为沙土和极少的黑粘土,疏水性较好。该区域内多泡塘及部分湿地,随着沙漠化、盐碱化的加重,泡塘、湿地和草原正逐渐退化和减少。

  该区域内有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流经或注入。水文分区属于半干旱地区。因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及水文气象条件,决定了该区域旱情严重的形势。

  2 土壤墒情变化规律

  由于吉林省冬季漫长,虽有部分降雪补给,但土壤水份,经过一冬天的冷凝,春天逐步溶解,在气象条件作用下,土壤水份逐渐蒸发,土壤墒情迅速减少,以致形成旱情。

  2.1 土壤墒情空间上变化经过几年的墒情监测,发现在吉林省中西部,土壤墒情由东向西逐步递减,西部最严重的地区,难以达到作物生长需要的最低水份,致使个别市县、个别年份发生农业绝收的现象。随着旱情的发展,干旱面积逐渐向中部经济带扩展,形成大面积的干旱情势。

  2.2 时间上的变化自/九八0洪水后,吉林省连续发生普遍干旱,连年干旱使旱情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并且由春旱变化为春夏连旱、夏秋连旱的局势。监测结果表明,区内旱情大多发生在4)6月,有时延续到7月,以4、5月最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旱范围逐步扩大。在深度方面波及到作物生长根系以下,个别地点,干土层厚度达80cm.见图1.

  3 土壤墒情与气象因子之间关系分析

  土壤含水量可以反映土壤墒情变化的大小及范围,可以作为测定土壤墒情好坏的指标。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取决于气象条件的改变。决定土壤含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降水量、气温、蒸发、地温、相对湿度、饱和差、风速、日照等。现就几项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3.1 气温变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气温通过影响土壤中水份的蒸发,对土壤墒情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冬季低温时土壤表层封冻,受冻后聚墒的影响,土壤失墒较为缓慢;春季随气温升高,冻土层融解,这一时期土壤水份蒸发缓慢,深层水份可保持稳定向上输移,出现泛浆水,此时作物需水量不大,土壤墒情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要;早春结束后,气温进一步升高,地表水分蒸发强烈,作物蒸腾能力增强,加之该季节降水稀少,土壤水份损耗增加,往往形成墒情不足或严重不足,容易发生中旱或重旱,个别年份可达到极旱。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墒情监测结果即充分说明这一点。

  3.2 风速、风向的作用春季因冷暖气流交锋,冷锋过境时,常出现6)7级大风;春末夏初常出现偏南大风或沙尘天气,有风时日多,空气对流加快,使得空气中相对湿度降低,加速了土壤水份蒸发。

  3.3 饱和差对土壤含水量的作用饱和差是气象因子作用于土壤含水量方面的一项指标。饱和差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越少,从而加速了水份蒸发。

  发现误差小于10%的达80%,这说明土壤水份的增加或减少,是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一种因子分析,不能完全反映墒情变化规律。

  4 结 语

  本文所述是根据几年来监测成果的总结。抗旱是吉林省省情,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需要大量的累积资料,深入分析总结,进一步掌握大自然的变化规律,除害兴利,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服务。

  旱情的发生和发展,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充分发挥水文的作用,寻找旱情规律,探索土壤墒情预测预报的有效方法,使旱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是可能的。

本网热销仪器: 土壤墒情检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土壤墒情监测仪土壤墒情记录仪土壤墒情测量仪
©2011 http://www.cnny17.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